来源:雪球App,作者: 泰山捧日-,(https://xueqiu.com/2760541424/285466305)
经历过P2P时代的应该还记得陆金所这个平台。平安旗下,持股比例接近50%。主要做互联网贷款撮合,也就是我们常说的p2p业务。当年,它给借款人的贷款利率是24%~36%,而给投资者的投资利率是6%~8%。
这样大的利差,即便抛除坏账,也能剩下部分利润。再加上其依托平安集团,能更加精准识别贷款客户,了解客户贷款需求。所以在P2P暴雷潮后,陆金所也没倒下,正常经营,只是不对外搞P2P了。时隔多年,如今这家公司又火了一把,原因是其宣布特别分红100亿,这一金额相当于整个公司市值的72%,我们今天不讨论其特别分红的背后目的,仅就其2023年的财务报表客观数据,提出一点笔者的分析。
一、利润表
分析一家公司,首先需要了解其利润表,不管你的分析角度如何,净利润基本都是大家首要关心的。以下为其利润表2023年的摘录。
陆金所2023年财报分析
从表中数据我们可以直观地发现,其各项数据下降的都比较明显,反映到归母净利润上,百分之89.81的降幅可谓是惨不忍睹,细究其原因:
1、从“开源”角度来说。据企业披露,收入下降主要因所赋能的贷款余额由截至2022年12月31日的人民币5765亿元减少45.3%至2023年12月31日的人民币3154亿元。2023年,企业继续深化100%担保模式,这一行为也进一步增加了企业的风险承担,在市场环境不佳的情况下,企业“重质不重量”,贷款余额较2022年12月31日减少45.3%,以牺牲营收的代价降低风险。这一选择是企业面对市场环境下的一种竞争策略,我们不论对错,但仅就当前而言,企业经营业绩同宏观经济深度绑定。
2020 年,陆金所 30 天以上逾期率、90 天以上逾期率分别是 2.0%、1.2%。到了 2023 年底,这两项指标已分别升至 6.9%、4.1%。从报表中我们也能发现,在2023年收入规模降低41.1%的情况下,企业的信用减值损失仅降低了23%,这意味着即便2024经济形势有所回升,企业100%担保的业务模式下,随着贷款规模的扩大,势必将增加企业资金的占用。
2、从“节流”角度来看。我们抓出企业的销售及营销开支、运营及服务开支、技术及分析开支,加总后对比2022年下降了27%,相较收入减少41.1%,这一数据并不匹配,只能说企业在2023年确实做了不少工作,但碍于环境及自身问题,并没有收获相应的回报,拖累了最后的净利润。
二、资产负债表,如下图:
从资产负债表来看,客户贷款规模、以及相关负债企业报表中都表述的比较清楚,但有两点值得投资者注意:1、2023年,企业按权益法入账的投资从2022年的3927万元,减少至260万元,但商誉却同2022年一样,都为8亿元左右,没有变化。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我们知道,一般企业以权益法计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和控股子公司的业务性质是高度关联的,企业在对外投资时,会根据业务模式在产业上下游布局,当产业链上的企业甚至是产业链本身有问题时,理所应当会导致产业链上的企业减值或亏损,因而投资者须当心未来期间可能产生的商誉减值。2、企业现金库存看似充裕,但结合现金流量表就能发现端倪。
二、现金流量表
企业的经营状况明显有疲
态,可是我们翻开企业的现金流量表,却发现企业经营活动带来的现金流量却增加了一倍,为什么呢?原来是由于企业核心零售信贷赋能业务的催收服务费以及贷款规模的减少,部分被开支款抵消,通俗讲就是业务量减少,经营产生的现金流并未得到有效的循环,结合前面来讲,企业现金的“充裕”可能是一种被迫行为。
报表分析的最后我们来结合企业的最新消息,通过前述内容已知:截止 2023 年年末,陆金所的消费金融贷款余额为 371 亿元,消费金融新增贷款总规模为 712 亿元;消费金融贷款的不良贷款率为 1.5%,和上年同期持平。而在不久前的电话会议中赵容奭表示,预计 2024 年新增贷款销售额为 1900 亿元至 2200 亿元,年末贷款余额为 2000 亿元至 2300 亿元。如果这一说法真能实现,就企业目前20亿的利润且23年现金流量表为流出11亿的情况下,却打算进行100亿的分红,显然没有做到“未雨绸缪”。面临着业绩压力,疏于优先发展,却想讨好大股东,这背后的原因,着实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