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大剧院《舞姬》
芭蕾的变奏篇幅并不长,两分钟左右的舞蹈内包括了大量跳跃、旋转、空中击腿等技术动作。即便是同一版制作,不同舞者表演同一段变奏时也可能会有小的改动,来适配舞者们不同的技术能力跟表演风格,但整体的编排与编舞家几百年前的初始设计是没有太大差别的,你甚至可以用一长串术语的衔接来把一支舞蹈记录下来。
比如下边这段《吉赛尔》第一幕的吉赛尔变奏,结束的方式有不止一种——
大萝莉Alina Cojocaru
早期芭蕾大神Alicia Markova
因为变奏的形式紧凑,动作组合较为固定,适合作为舞者技术技巧的集中展示,这也使得变奏舞段成为了芭蕾舞考核、比赛、单独表演的最佳形式。但变奏也不是只看技术技巧,这段短小的舞步也是对剧中角色形象与性格的集中呈现,角色是清新柔美还是活力四射,是天真可人还是艳冠群芳,在对舞蹈细节的处理上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所以变奏也是对舞者“演技”的考察。
很多角色的标志性变奏还会用扇子、响板、弓箭、铃鼓、纱巾这样的小道具来舞蹈,哪怕单独欣赏变奏,这些道具一上场就已经唤醒了你对剧目的强烈印象——
Nela的《堂·吉诃德》一幕基特丽变奏
英皇前首席Zenaida Yanowsky的《艾斯米拉达》铃鼓变奏
莫大首席Ekaterina Krysanova基特丽变奏
马林首席Olesya Novikova的《雷蒙达》纱巾变奏
变奏体现着一个舞者对音乐的理解。舞者的舞步可以完全踩在节拍上,也可以完全不在节拍上但形成另一种自己对于乐曲的解读。这两种极端以及中间无限的可能性也是优秀舞者们雕琢的重点,成为他们对角色诠释的一部分。小编作为伪爱好者,最喜欢的是集卡不同舞者跳同一支变奏的不同版本,并且格外偏好那些让我忘记关注技术细节而是把舞蹈作为一个整体的舞者。
莫斯科大剧院首席舞者Nina Kaptsova
比如《睡美人》中的蓝鸟变奏,基本是每个芭蕾舞者的初级必备变奏,技巧相对简单,但舞者呼吸的配合和肢体的缓急让音乐有了起伏,没有炫目夺人的技巧,但可以同时感受到舞蹈的音乐性和故事性,甚至每个眼神都会牵动观众的心。这样的沉稳与舞者干净利落的细节处理密不可分,也还是艺高人胆大的体现,但说到底,舞蹈依然是门表演艺术而不是竞技。
有哪支芭蕾变奏是你最喜欢的嘛?欢迎留言分享!
(小编的pick 是《雷蒙达》三幕的匈牙利变奏
(摁头给我看!
↓↓↓
POB明星舞者Maria-Agnes Goilt
来保利剧院观看演出,注册保利剧院会员
立享在线选座、购票折扣等会员福利,
更有演出预告及精彩活动抢“鲜”看!
阅读原文
或者登录北京保利剧院官网:www.blpw.cn
FOLLOW 快来关注我们吧 0 1 新浪微博官方账号 @北京-保利剧院 0 2 小红书官方账号 @保利剧院七号门儿 0 3 视频号官方账号 @保利剧院七号门儿 点这里,在线选座看好剧!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