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艾玉蓉)“贫困户的事,就是我的事!”这掷地有声的话语里,是一位基层人大代表的承诺,更是一位村干部的责任。在伍家乡共勤村,她扑下身子摸实情、解难题、真帮扶,用心用情用力帮助和带领贫困户增收致富,用行动践行自己的诺言,她就是伍家岗区伍家乡人大代表杨发琴。
杨发琴在参加“聚力脱贫攻坚 人大代表在行动”活动中得知共勤村贫困户兰学华:其妻儿都是智力残疾,家中仅他一个劳动力,而就在去年妻子大病一场,高额的医药费让这个原本就一贫如洗的家庭雪上加霜。她立即带着米、面、油等慰问品走进他家,详细了解他家贫困情况后,许诺一定帮他寻找脱贫致富的路子、重拾对生活和自己的信心。
然而,离开兰学华家后,杨发琴却忧心忡忡,她深知:米、面、油等慰问品仅仅是杯水车薪,要解决兰学华家庭贫困问题只能通过兰学华和其子再就业,变长期输血为自身造血,最后才能完全脱贫。而找工作对于别的家庭来说还好解决,对于兰学华这样的家庭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哪个单位愿意用一个60岁的老头和患有智障的残疾人?
面对困境,杨发琴没有因此止步,她为兰学华的就业问题多方奔走,号召辖区单位、个体工商户帮忙提供合适的岗位。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杨发琴的帮助下,兰学华在附近的楼盘当起了保安,有了一份稳定的收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这个家庭的生活质量。杨发琴还建议兰学华利用空暇时间摆摆夜摊儿,增加收入,给妻儿存点钱,以备不时之需。兰学华的工作问题是解决了,但随着年纪的增长,本就体弱多病的他也不能管这个家一辈子啊。一想到这里,杨发琴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认为要解决其根本问题,必须要给他的残疾孩子找一份合适的工作。在得知共勤村党员、创业典型胡军林要在山东搞一个基建项目时,杨发琴联系他带着这孩子给他看场子,每月适当的给些工资。
兰学华这一家是幸运的,遇到了一位这么热忱的村民代表;共勤村的村民是幸福的,遇到了一位如此尽责的村干部;伍家乡的人们更是期盼的,遇到了一位履职尽责的人大代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她只是伍家乡76名人大代表中普通的一位,在这片大开发大建设的热土上,还有着很多像她一样默默耕耘,无私奉献,有一点光就尽一点热,真挚而满含深情的人大代表。
|